主办方:中国酒店产业综合服务平台
时 间:2025-04-05 19:52:31
地 点:北京
此前跟邵先生偶有通訊,乾脆問他可否將全部文章檔案傳我。
其次,加強任務的難度,例如要求自己要在一小時內完成,讓原本寬鬆的任務變得緊湊,壓縮後的時間壓力便足以讓你專心工作而無暇它顧。你沒看錯,先處理「不急迫但重要」的事。
為什麼重點不是在「急迫且重要」的事情上? 因為重要的事情通常複雜,需要花時間處理,所以「急迫且重要」的情形不多。但如果在30分鐘內因受不了而進入手機黑名單上的網站,則這棵樹就會枯萎而無法長大。就像身體會冷時想穿上外套,會熱時想脫掉外套一樣。Eyal說當他需要專注寫作時,會使用一款名為「專注森林」(Forest)的APP,在特定時間內阻止手機干擾。當需要專心時,打開「專注森林」並種下一顆樹苗,然後關閉手機開始做事,30分鐘後樹苗就會長成大樹。
但次數多了,就會養成滑手機,浪費時間的習慣。如果老是在處理「急迫且重要」的事情,表示習慣將重要事情拖到緊要關頭才處理,品質自然不佳。若是抱持著「與我有關的議題我才要投票」的心態,當這件事情真的與個人切身相關時,其他人是否也有理由袖手旁觀、自掃門前雪?當公眾之事不再被視為公眾之事,出現問題、急需求救或討論時,又有誰有能力能隻身扳倒壓迫的勢力呢?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想要了解公投議題並沒有那麼困難,現在的網路與自媒體蓬勃發展,資訊俯拾皆是。
而此「失望」分為兩種,其中一種是對公投結果的失望,另一種是對公投效力失望。如此巨大的落差讓許多曾付出心力的人感到錯愕、失落,甚至是無力。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當下講師感到非常驚訝,同樣坐在台下的筆者心中也有種莫名的失落和懷疑,懷疑過去幾年,社會瀰漫著一股打破政治藩籬、公民都能參政的風潮是否再度被遺忘?年輕一代關心政治,漸漸不再視政治為「骯髒的是非之物」的現象,是否只是曇花一現? 作者提供 在上一次的公投,Instagram上有許多與投票相關的貼圖 2018年年底,是降低公投門檻後的第一次公民投票,總共有十個公投案成案,合併九合一大選舉行。
在公投結束後,有不少人質疑執政黨並未履行公投結果。對於許多在外縣市打拼的人來說,為了公投回家一趟,不只需要多花費來回的車資、時間,還可能必須額外請假,因此大都選擇放棄投票。
如此一來,不僅讓公投變成勞民傷財的政治活動,更使大眾視關注社會議題為徒勞,而對政治活動逐漸疲勞、冷感,漸漸的放棄行使公民權利。其中,討論度最高的莫過於「同婚立專法」、「婚姻限一男一女」、「反對同志教育」三項公投案。尤其,當時甚至聽聞有些朋友在得知開票結果後,對前景失去希望,便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些打擊似乎讓大家罹患「公投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因而不願意再付出時間和心力關心公民議題,似乎再怎麼努力都沒有用、都改變不了現狀。
難道,三年前大家興致勃勃的透過選票表達意見,有不少人互相叮嚀記得投票的場景,只是一時的流行?而今日公投則是過時的流行,不再被大眾關注了嗎? 大學生對今年公投冷感 根據筆者觀察,儘管公投在即,身邊的大學生們,對於這一次公投的題目幾乎都缺乏理解,甚至有人連「有公投」這件事都不知情,罔論針對題目深入了解。舉我的父親為例,我父親對今年的公投也興致缺缺,經常以嘲諷的口氣說:「公投都投假的。因此萊豬進不進口?要不要重啟核四?三接和藻礁的爭議?公投要不要綁大選?都與我沒有切身相關,那我不去在意似乎也無妨。文:許芳瑜(大四學生) 「我又不吃豬肉,公投跟我沒有關係吧?」這是筆者和一位討厭吃豬肉的友人聊公投議題時,所得到的回應。
對比今日在課堂上得到的消極回饋,實在是今非昔比。延伸閱讀 【公投綁大選QA】除了排隊和投票率,公投何時辦、怎麼辦為什麼重要? 【公投認知民調】超過7成民眾會去投票,但對4項公投內容的瞭解程度僅「反萊豬」超過5成 台灣公投亂象多,看看歐洲各國如何辦公投? 【關鍵眼中盯】凡事都訴求「抗中保台」的民進黨,最終只會讓人對中共威脅無感 關鍵評論網公投相關報導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
從當時的新聞媒體、社群媒體中可窺見社會大眾的討論極為激烈。當我詢問在台南讀書的朋友12月18日是否會回台北投票時,他表示特地回台北投票,對身為大學生的他而言,要額外負擔的成本真的太高。
最後,也是筆者一開始提及,本次的公投案被部分人認為與自身無關。我們與議題的距離很近 公投本身的意義,其實是展現公民意志。Photo Credit: 中央社 第二點,2018公投的結果讓許多人失望。擔心資訊偏頗?正方、反方甚至第三種觀點都能快速掌握,就算懶得自己查資料,也能找得到專為懶人設計的公投懶人包。在大學裡,此議題的公開討論度也非常高,除了投身實際的線下活動、隨身佩帶相關裝飾 (如飄帶、徽章) 表態,在社群媒體上,也有不少相應的表態方式,例如在Instagram上使用表態的限時動態貼圖、將臉書頭貼換上支持某議題的特效框等,當時大學生的參與度可見一斑。2018年底,筆者以首投族的身分,為公投投下了我人生中的第一張票,當時實際參與公共事務的感動、履行公民權利的踏實感,都依然歷歷在目。
第三,公投被各政黨視為政治操作手段。與今日周遭朋友對於公投的態度,往往都是「不知道、不清楚、不關心」,形成強烈對比。
因此,2018年時的公投結果雖有兌現,但至今也因失效,部分政策有新了的規劃。」其實,依照公投法第30條,政府必須依照公投結果廢除複決案、創制提案或施以必要處置,但皆只有兩年效力。
前者可以在大學生中看見不少,2018投票前夕的熱絡討論和召集,對比開票後跌出同溫層的失落,讓許多人心灰意冷。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
可能因為過去不論通過與否,都似乎沒有造成太大改變,又或者對於政治實質影響自己的生活無感,活在當下的世界就足夠了,沒有時間和興趣去理解政治「那邊」的事。政黨扁平化議題,使公民意志淪為爭權奪利的工具。從文字、影片到podcast,型態任君挑選從幾次反罷免方的策略觀察,唯有直球對決才是最高明的反制作為,消極應對實在難敵仇恨動員的政治動能。
就關鍵連署人鍾小平而言,罷免林昶佐似乎成了他個人重回國民黨的舞台,雖然他宣稱「這對中正萬華絕對是大喜事」,但實在看不出來,這與當地的公共事務與政治參與有何關聯。此外,不同於基進黨之間的互動模式,由於林昶佐為無黨籍,這使得執政的民進黨可以直接沿用黃捷模式直接參戰,中正萬華區的三議員已經明確表達力挺的立場,這也讓林昶佐更有信心進行部署。
延伸閱讀 「罷昶」團體10天衝刺第二階段連署補件,林昶佐:爭取「年輕藍」支持,讓報復性罷免到我為止 相較於藍綠背後鼓動,「公民意志」才是罷免成功與否的真正驅力 擔心林昶佐重蹈陳柏惟覆轍,民進黨有「輸不得」的壓力 【資訊圖表】被翻轉的台中「大烏龍」:3Q陳柏惟在哪「里」擊敗顏寬恒? 為什麼我說「刪Q」事件對民進黨利大於弊?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面對這場新的罷免,國民黨似乎也懶得解釋,因為鍾小平的角色實在過於招搖,進而讓領銜人的說詞幾無說服力。
舉例來說,中正區領銜人代表廖繼斌不滿稱,他在中正區住了50年,從來沒有看過一位立委,這麼囂張、不負責任,「出了這樣的立委,是本城之羞」。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從這些人的理由觀察,很明顯可看出這個罷免案荒謬之處。中選會日前宣告無黨籍立委林昶佐罷免案成立,將於明年1月9日投票。若從發起的關鍵人物、提出的訴求、連署的程序、國民黨的角色來觀察,就可理解這一場罷免案全無正當性可言,除了個人的政治盤算與算計外,就是藍營一連串仇恨動員的接力賽而已。此外,林昶佐罷免案的二階連署錯假率高達30%,而這次6738份補件中仍有高達22%的錯假率,雖然在數量上突破法律門檻,但就質量上根本就是魚目混珠且濫竽充數。
相形之下,國民黨的態度則是消極被動,首先是朱立倫與鍾小平在「同舟計畫」中關係實在曖昧不明,市黨部主委與同區議員也與鍾有些問題,再加上在地欠缺類似顏清標這種組織動員的力量,在各懷鬼胎、離心離德的狀況下,在時間緊迫的壓力下,還得面對整合團結的綠營台派,這也是外界不看好該罷免案的原因。先前陳柏惟罷免案推動時,國民黨還會閃爍其詞宣稱是「公民團體」所為,雖然所有人明白箇中有先前江啟臣人馬的參與、以及顏家在幕後的角色。
林昶佐很早就決定「正面對決」,罷免通過並不容易 姑且不論林昶佐近期受邀參加拜登舉辦的「民主峰會」場邊會,是唯一亞洲國會議員的代表,這項成就已經難能可貴,更遑論林曾經榮獲公督盟六次評鑑的優秀問政立委,這些表現只是突顯罷免方的理虧與荒謬。正因如此,林昶佐早在二階段連署尚在進行時,就已經表明正面迎戰的態度,在整體情勢上已經化被動為主動。
面對這種混亂的狀態,文傳會某發言人,索性在政論節目中將罷韓團體的訴求混為一談,不知道是把發起方的性質、訴求內容、公民團體的意義錯置,還是劃上等號。之所以會有這個現象,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就是發起方在連署時抄襲的灌水行為,這種人為操作的因素,又豈能代表真實的民意呢?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台北市議員鍾小平 再者,發起方的罷免理由琳瑯滿目,然而仔細觀察後就可以發現,這些理由多半是這些人主觀的情緒宣洩或仇恨反應,而無客觀理性的主張。
经过多年苦战,1994年6月,我国终于建立并调试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座空气重介质流化床干法选煤工业示范厂,实现了这一技术的工业化应用,使该项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被业界认为是选矿技术领域一次深刻的革命。...
四是老矿区资源逐步枯竭,转型压力大。...
数据显示,CCI5500、CCI5000动力煤价格均已连跌三期。...